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网站
 
第一教育 | 对“不出汗”的体育课say no!华东师大推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发布人: 陈美媛    发布时间: 2019-06-13    浏览次数: 51

 如何解决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如何改变体育课堂教学上存在的“三无体育课”(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现象?今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 2019 国际体育课程与教学大会”给出了答案。

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主办,国内外近600多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参会。这是国内首次在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召开如此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对于讲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中国故事”和为世界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贡献“中国智慧”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


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在会议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的首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即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在季浏看来,要想解决“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课程必须关注“运动负荷、体能训练、运动技能”三大关键要素。要保证学生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在75%以上,即在40分钟的体育课中,学生运动时间至少达到30分钟;同时,每节课学生运动强度达到平均心率140-160次/分钟。

季浏指出,运动技能学习要以活动和比赛为主,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和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季浏教授领衔的实验证明,当达到这些条件时,可以真正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质量指数(BMI)、心肺功能、速度、柔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灵敏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体育课堂碎片化的教学模式要彻底改变!”季浏指出,过往体育教学侧重单个知识点的教学,既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比如,课堂上教的是原地双手传球,但这单一的技术无法应对真实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情景。”他表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正是关注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学练和比赛,提升了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能够解决‘中国学生学了12-14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也未掌握’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美国和英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分别下降了32%和20%。中国在半代人的时间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了51%。据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教授介绍,青少年健康体质下降是由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决定的,而这种现象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尤为明显。

在这一背景下,汪晓赞带领的研发团队用了五年的时间,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开发了KDL体育与健康课程。KDL 是“Know it、Do it、Love it”的缩写,中文含义为“知之、行之、乐之”。

汪晓赞认为,“KDL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发展各个阶段儿童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以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为载体,创设应用型和情境化学习环境,构建了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于一体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她的这一成果既结合了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本土实际情况,又与国际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接轨,在国家课程标准与一线体育实践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使得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能够真正落地。美国密歇根大学运动科学学院副院长Thomas Templin教授说:“‘KDL体育与健康系列课程’让人眼前一亮。该课程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标准与一线体育教学的连接,更重要的是为国际上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文|第一教育 欣驰

图片|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