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汗的体育课不是好的体育课,不掌握运动技能的体育课不是合格的体育课。每堂体育课不仅要有运动负荷,还要有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季浏对于新时代体育课的界定。

近日,由上海市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基地和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主办,民立中学承办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公开课展示观摩活动在民立中学举行。来自民立中学、光明中学、青浦区第一中学、封浜高级中学、比乐中学、建平誉梅中学的6位教师围绕“中玉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三个关键要点,展示了4堂高中体育课和2堂初中体育课这6堂体育课均采用现场大屏幕同步显示学生即刻心率,向与会教师直观展示体育课的运动張度。按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授课教师们采用全面、多样化的体能练习,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学练,以及各种复杂情境的创设,高密度、大强度下热烈活泼的课堂氛围,给观摩者带来新的启发。
随着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人们开始对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课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体能下降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不能通过体育课掌握运动技能?在季浏看来,传统的体育课对运动技能着眼于单个技术的碎片化学习而不注重运动技能的结构化学习,这不仅让学生难以掌握运动技能,也使体育学习变得枯燥。若体育课没有体能练习、运动负荷的要求,学生也就很难提高体能素质为此,季浏教授基地自2017年下半年起,从课程学习、专家引领、实践教学、科研提升等方面带领学员们开展了频繁且扎实有效的学习。季浏主持探素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也使体育课程标准变得具体可操作。“符合中国健康体育要求的体育课,必须要让学生通过体能练习以及一定的运动负荷,提高体能素质;同时,通过结构化的运动技能学习,学生才能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从而喜欢上体育课。”
文|东方教育时报记者 胡思华
图片|李立